插队的工分簿务农日记和知青书信
[ 2024-2-3 17:03:00 | By: fzlyfxmlcm1020 ]
 
插队的工分簿务农日记和知青书信
乐一屋

 

      厦门知青文化活动组委会为纪念上山下乡55周年发起征集知青当年的出工簿日记书信照片等文字图片资料活动,我挥之不去的知青情结欣然响应。翻出尘封的旧小本小册,再一次阅看至今依然保存的几本当年我的干活记工簿、务农日记和知青好友书信回复等文字纪录,感慨之余脑海中又回放五十多年前上山下乡闽北山区插队当知青时的深刻印象。
      1969年2月7日(10天以后就过春节了)夜晚九点许,未满18岁的我以福州第八中学68届号称初中生(实际初一)的名分跟随福州四中初三的兄长和该校首批老三届学生乘坐火车离开家乡福州,于8日凌晨一点多到达南平火车站,大家在寒风凌冽中哆哆嗦嗦待在月台空坪忐忑等候发配去向。熬到早上九点多钟时,整列火车下来大约千把个学生在带队人的喊声指挥下,分坐二十几辆竹篷大货车先后往闽北南平专区建瓯县几个公社,多数去小松公社当时十四个大队插队,我们同一部车的五十多人到小松公社渔村大队落户当知青。8日傍晚,运载我们的卡车在一个偏僻路边,就是上栏公路道班房前面空地停下,我们已到了小松公社渔村大队属地内,当晚大家舟车劳累就在大队部迷迷糊糊睡了囫囵觉。9日清晨醒来吃过早饭,我们五十多个乘坐同一辆解放牌大卡车来的福州老三届学生集中到坐落樟树自然村的渔村大队部屋前小空坪,别无选择地接受渔村大队革命领导小组分管知青的负责人宣布分配到地处偏僻山坳里各自然村即渔村大队所管辖部分生产队,记得分别是马历、前岚、大东、樟树、六坑、腊溪、上仰和路后等自然村即生产队(之前的1969年1月已有建瓯本县城的七、八个老三届中学生率先到渔村大队的上栏和路后等小队插队落户)。那天上午十点多钟我和兄长及他同学几人听从分配由路后生产队周队长领走,他拉着载我们行李的板车走了大约一个钟头的沙土公路来到杉树皮、黄土墙、薄瓦片搭建的农屋且仅有十八户社员家的路后生产队(即自然村),从此我们几个知青就开始了跟着太阳起盼着月亮归、曲折又漫长的知青插队务农生活。
      由于各人家庭背景、年龄学识,文化程度、处事阅历及社会经验等诸方面的不同,当时一起下来接受再教育的知青,后来却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通过政治进取和劳动表现以及亲戚熟人、后门关照等,不久就有了应征参军、评选上调、推荐升学、补员顶替、内部招工等方式先后离开了渔村大队。我在插队将近十年后,才靠着父兄都是厦门航管分局职工的机缘,由他们努力争取、航管单位按政策关照,终于在1978年12月30日内招调到福建省航管局厦门分局所属船舶修造厂工作,颠覆性地由挣工分的农业人口转为领工资、吃商品粮的城镇户籍,我也跻身全民所有制省属单位职工队伍了。
      半个多世纪过去,弹指一挥间。上山下乡插队务农那个特殊时期不但给我留下不可磨灭的深刻印记,还让我短暂地养成每天记载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出工干活流水纪录、和赶时髦涂写日记的习惯。更值得欣慰的是常给父母亲写信,以及回复知青好友书信等喜好,长期坚持下来正所谓“无心插柳柳成荫”正好给自己加深了原来只唸书六、七年、认识不多的汉语文字印象,也提升了学历最少的知青我掌握使用文字、遣词造句的基础能力。
      如今,那些都成为过去,只是憾惜当初没留下几封父母嘘寒问暖关心远在山区务农我俩兄弟的来往家信。好在难得我回给知青朋友的几封书信,好友们至今仍保存完好,先后手机拍照微信传来以释怀我的知青情结。
      重新翻阅几本斑斑发黄的记工簿和明显时代烙印的几十则日记,不禁再次回想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青春年少的我们告别爹妈,离开城市,来到乡村务农种田,接受再教育的那艰难困苦的时代。为图表现、挣工分,自食其力、填饱肚子,夏冒酷暑顶烈日,冬迎寒风踏雨霜,知青众弟兄扛着锄头、挑着畚箕,跟随落户所在的生产队社员周而复始地春耕夏耘、秋收冬种,经年劳碌在偏僻的山村田垄,那些年里酸甜苦辣的日子终身难忘,至今仍然百感交集、叹嘘不已! 借此晒我保存多年的记工簿、插队日记和回复知青好友书信部分页面拍照图,谨以知青的名义同插友们再回首55年前!
2024年2月初

 
(上图笔者1969年2月插队建瓯渔村大队路后小队使用的同队知青上山下乡前在福州油印好的工分簿送给路后住同一农屋同一锅吃饭的插友兄弟,也是笔者当年的第一本出工务农纪录本;笔者拿到后就在这本简易粗陋的小册子封面郑重其事地描绘[记工簿]三个美术字并且在上面写下时代常见口号[抓革命促生产]以激励自己多出工)

 

 

 
 

(以上6图笔者使用的第一本工分簿记录69-70年部分务农实况,其中多是登记备耕翻土锄埂耘田割稻挑谷开荒烧灰种麦等出工干农活,其中割稻最辛苦,不但连续弯腰挥镰,之后还在谷楻边使劲甩打割下的整把稻捆使以稻穗脱粒落入谷楻,收工挑着装满稻谷的沉甸甸箩筐回村,小队仓管员过称归仓。当时我每天割稻都有详细收割数量记录)
 
(上图笔者使用第二本记工簿登录1971年在路后生产队和渔村耕山队全年出工种田耕山的日志,这本是笔者本人自制的更简陋记工本)

 


 

(以上4图1971年春季之后笔者在渔村大队路后生产队和大队耕山队下田和耕山出工使用的第二本记工簿,是笔者本人自制非常粗陋的记工本,上面不外乎记录着日常出工平田插秧挖山锄草采茶治虫等)
 
(上图笔者使用的第三本记工簿,是1971年路后生产队发的,记得那时我刚抽去大队耕山队劳作,回生产队抢收留种紫云英的出工专用)
 
 
(以上2图1971年春季后笔者去大队耕山队劳作,路后小队通知我回队参加抢收留种的紫云英等农活,第三本记工簿是小队记工员登记)
 
(上图是笔者在渔村插队使用的第四本记工簿,至今还记得1971年底自己特地去小松街镇到供销社文具柜台买下的小本子,只为了来年能够详细登记本人在渔村耕山队出工务农的劳作情况权当备忘录吧)
 


(以上4图笔者启用第四本记工簿持续登载本人1971年12月至1975年初在渔村大队耕山队和畜牧场务农劳作的出工简要记录,所从事的农活基本上是挖番薯、种小麦、挑饲料、砍柴火、锄茶山、加工糠等)
(上图是笔者在建瓯渔村插队务农使用的第五本记工簿封面,本人去小松公社街镇赶集也时尚地买下的社员劳动手册,按照当时生产队社员参加集体生产后劳动分配核算的年度分红计算惯例,手册里登载从1975年12初月至1976年11月底出工劳作的简明扼要的务农实录)
 

(以上3图是笔者使用第五本记工簿登载1975年12月至1976年在渔村大队林场[原耕山队]出工的的纪录以及每个月的劳动天数汇总干的农活是挑化肥、锄茶山、捎山溜木、加工地瓜丝和出售木材检尺)
(上图笔者在建瓯渔村插队务农使用的第六本记工簿封面,小松街镇买的劳动手册,登载1976年12月至1977年8月在渔村大队林场参加集体生产劳动九个月出工纪录;1977年9月后笔者去当民办教师)
 

(以上3图是笔者使用第六本记工簿登载1976年12月至1977年8月在渔村大队林场[原耕山队]参加生产劳动月纪录以及每个月的劳动天数汇总;1977年干的农活多种多样,除了锄茶山、种茯苓、芝麻锄草等农活,还捣鼓柴油机、加工饲料糠等,参加大队公社各种会议[因公事开会误工补贴会记工分的],生产队社员戏称“吃软工”)
 
(上图是笔者在建瓯渔村插队第四年的1972年五一劳动节去小松街镇赶墟买的笔记本塑料封套,当时想记工之外也备个本子写写日记)
 

 








(笔者1972年在建瓯渔村插队到大队耕山队劳动的第二年,在纪录出工劳动的同时,开始写日记把自己的务农感受也纪录下来;以上9图就是那年本人参加耕山队劳动的几篇夹杂年代口号式的简短日记)
 


(当年和笔者同来建瓯渔村插队的福州知青好友曾在耕山队一起务农两三年的郭知青1974年12月补员上调回榕工作后互相之间还保持书信往来;以上2图是笔者写信给原在渔村大队大东生产队的郭知青书信的信封正反面,难得郭知青珍惜友情至今还保存这封信,当他获知笔者这几年正在兴致勃勃寻找往日照片等旧资料写知青生活回忆文字后,当即找出原信拍照好微信传给笔者以提供真实往事稽考之备)
 
 
(以上2图就是好友郭知青保存的笔者1975年7月回给他的书信原件手机拍图,笔者在信里和他交谈自己务农近况以及还留在渔村大队的知青们在升学上调等机会到来时大队党支部召集的推荐评选情况)
 
 
(以上2图是笔者1975年6月给已上调福州工作的张知青的回信信封正反面图照,那几年笔者也和他在渔村耕山队一同劈山造林挖地瓜种麦子;张知青在他的藏书里偶然发现夹有不才旧书信,赶紧用手机拍照传送给我一起回想那个特殊年代的艰难岁月,不堪回首共发感慨)
 
 
(上面2图笔者1975年6月给已回福州工作半年的张知青回信图照,笔者在信里和他谈到耕山队的茶叶种植和交售的良好形势,同时也说起协助党支部办学习班的简要情况,字里行间透露出明显时代烙印)
 
 
(上面2图笔者1975年11月给上调福州物资系统工作的张知青回信信封正反面图照;他和我同一时间来渔村大队插队的福州四中学生。1969年2月到来被分在六坑生产队,笔者曾同他在渔村大队耕山队一起风里来雨里去、面朝黄土背朝天艰苦劳作过两三年;张知青又在他藏书里找到老夫的另一封回信,于是又用手机拍照传发过来稽考)
 
 
 
(以上3图笔者1975年11月回信给上调福州物资局木材公司工作的张知青回信内容图照,笔者也和他在渔村耕山队共同劳作过两三年,顶酷暑冒严寒、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艰辛日子谁也忘不了;张知青又在他藏书里找到老夫的这一封回信,于是照样用手机拍照传发给我,以期共同回忆那个特殊年代的艰苦岁月,感慨偏僻的渔村山乡曾经留下我们福州老三届中学生在知青时代无法忘却的青春汗水和前行足迹) 
(上图笔者网络下载的五十多年前的《人民日报》影印件图;1968年12月22日《人民日报》头版头条报道甘肃会宁城镇居民奔赴农村安家落户参加农业生产劳动的通讯,同时配发编者按语,首次见报毛主席的指示:知识青年到农村去。十年的全国上山下乡运动从此开始)
 
(上图笔者网络下载五十多年前《福建日报》的影印件图;1968年12月27日《福建日报》头版头条报道福建省革委会[等同现今省委省政府]召开电话会议贯彻落实毛主席最新指示,部署上山下乡工作)
 
(上图笔者从某知青群分享五十多年前《闽北报》影印件图;1969年2月9日《闽北报》第一版左下角报道福州市继一月下旬首批知青到顺昌县农村插队之后,第二批知青又经南平奔赴建瓯山区部分公社插队落户,笔者是随同这批知青上山下乡到小松公社渔村大队落户)
 
 
(以上2图是建瓯县小松公社渔村大队知青再教育领导小组发给笔者学习的南平市《三代会报》1970年6月29日出版的第九十六期第一版第二版实件拍图,是笔者保存至今的当年插队闽北山区知青人手一份学习材料;前后两版报道南平专区革委会[即之后改称为地委、行署]在建瓯县召开上山下乡工作会议和建瓯县做好知青再教育经验)
 
 
发表评论:
 

时 间 记 忆
<<  < 2024 - >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最 新 评 论
最 新 日 志
最 新 留 言
搜 索
用 户 登 录
友 情 连 接


 
天涯博客欢迎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