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返插队的小山村寻找知青当年印记
[ 2021-11-24 18:29:00 | By: fzlyfxmlcm1020 ]
 
再返插队的小山村寻找知青当年印记
乐一屋

    1969年2月7日我离开福州去往建瓯县小松公社渔村大队路后生产队插队落户。挺过10年的插队艰辛后我于1978年12月31日调到厦门工作。      
    回想起我的青春脚步踏入社会,起点是闽北山区农村。梦忆在渔村、路后度过那3610多天的知青生活,个中苦辣酸甜既有感受更有体会。   
    经历告别家乡、远离父母的10个寒暑春秋的知青生涯之后,我几次参加了渔村大队知青以及小松公社插友组织过的集体返乡,回到接受再教育的社会大学堂,看看依山傍水的路后山村,瞧瞧郁郁葱葱的山垄田野,探访当年一同春耕夏耘秋收冬藏的农友。
    2016年初夏某日我坐上厦门开往建瓯的高铁列车独自返回渔村路后,让手机随我一同再寻知青昔日的生活印记,和当年的生产队长大队书记林场场长及社员朋友叙旧续情。(注:文中附照片无法推送图片)
    满怀知青情结回到插队山村,手机远拍路后,梦忆里路后山水农屋。
    2016年6月中旬笔者乘动车重返插队山村寻找梦忆抵达建瓯高铁站。
好友范春锦(图右)(原住南仑村,当过渔村大队文书,参军几年退伍返乡搬到渔村公路四公里上栏村居落户)冒雨开车到建瓯火车站接来笔者先到小松墟街怀旧。
    坐上春锦小车进入渔村地域笔者用手机拍摄当年去小松赶墟必经水库下游的山道,左边渠桥依然横架奔腾的溪水上,小泵房还那么简陋。
    2016年6月中旬小松当地正雨季,笔者下车在涨水的库边公路观景。
当年只有18农户的路后村社员们去往小松赶墟办事右拐走出村庄的小路,前方不远处的右边坡地以前叫做鸡公林,还有几棵高高杏树。
笔者(图右1)在路后村口遇见1969年的生产队长周玉美夫妇(图左3、4)及老社员的儿孩童温灼、张梓荣(图左1,小名草鞋鸟、图左2,小名烧炭佬)。
    这座当年路后生产队仓库,大门刚进左厢房是小学堂也作政治夜校。
小房东鄢恭灼(图左小名田鸡)带笔者到福州插友住的路后知青屋旧址。
    探访1969年的退伍兵回村一年后接任路后生产队队长的赵有财(图右)。再去寻探曾经一同脸朝黄土背朝天、朝出晚归共耕耘的路后农友鄢恭樟(图右) 
    看看当年路后生产队小队仓库也是社员开会记工又政治夜校的旧屋。
路后知青润十几年前捐资搭建小亭子如今是村民们休息玩耍的场所。
    当年知青的鄢姓房东厚道本分的秋兰大嫂(图左晒衣者)依然留守路后。笔者用手机拍下当年跟随社员出工下田要走过的路后村道如今不再鸡飞狗跳。
    五十多年前为修建小松水库路后生产队贡献两三百亩稻田淹没水库底。
    寻找当年爱去参加知青会议的大队部,礼堂就在右边这座旧楼一楼,遥想那时知青文化生活贫乏,经常傍晚收工兴冲冲相伴赶来观看老三战即《地道战》《dilei战》《南征北战》等战斗电影。图中公路通往腊溪村。
    当年大队拖拉机手周信茂(图右)热情陪同老知青(笔者)参观渔村现在办公事的村委会新楼(笔者曾当过民教的原渔村中心学校教学楼)。
    去腊溪村探望当年渔村林场即耕山队的农友江历仁江历福(图左1图左2)。
    在渔村四公里上栏村探望当年老成稳重的原大队党支部书记范地满(图右)。聊天叙旧后范书记(图左2)陪同笔者坐上其孙子小范(范春锦之子)驾驶小车的到渔村八公里处的前岚村看望渔村林场原场长杨财淼(图右1)。
    从南仑村搬下来四公里处上栏村居住的范书记次子范春锦(图左2)那天晚上热意家宴诚请插队渔村10年的老知青(笔者图左1)返乡与昔日农友相聚。
    结束返乡之旅临行前原南仑村好友范春锦(图左)及原路后生产队赵有财队长(中)热情不减地再邀笔者(图右)到小松镇午餐话别推杯换盏续乡情。
 
 
发表评论:
 

时 间 记 忆
<<  < 2022 - 11 >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最 新 评 论
最 新 日 志
最 新 留 言
搜 索
用 户 登 录
友 情 连 接


 
天涯博客欢迎您!